“印山”的由来——印山村历史文化探寻
“康丰源”企业文化的起源
——“印山”历史文化探寻
█ “印山”的名称由来
相传三国时期,吴国大将丁奉在此屯兵囤粮,训练兵马,招募新兵,一日寻视军情,不慎将帅印丢失,寻之不得,怅然而归。丁奉战死后也葬于此,后人为纪念此事,遂将此地命名为“印山”。 “文革”时期开渠引水,挖出一座古墓,内有铜制护心镜、氧化破乱的铠甲和铜剑簇等物,经考证应为丁奉之墓址。现景区内仍保留有丁奉墓遗址和墓碑。
█ “印山”的地理特点
“印山”为一狭长形隆起的山丘,其状呈龙形,龙头为刘家咀,龙尾为小驹咀,整个龙身长约八公里。明朝有知府尹佑禄看中刘家咀这块宝地,耗巨资建府邸于此,现存有多处遗迹。这里三面环水,东有面积约一万三千余亩的大岩湖,西傍西沟湖,北临长江,南连官山,且有锦湖敝开,整个印山村人口多集居在这一狭长地形的两边。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这里山清水秀,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。
█ “印山”与“赤壁之战”的关联
“印山”是赤壁之战时东吴屯兵囤粮之地,此处离古陆口水路距离约五公里,距古战场赤壁水路距离不超过八公里。当时丁奉的军帐设在印山的“祠武门”,此处位于印山东南侧,后倚官山为屏障,南向锦湖敝开,是后人选择居所的阳地。“祠武门”是尹氏祠堂的一个分支祠堂,丁奉把它作为临时指挥所,并在祠前搭建起一个比武台,用于训练士兵和招募新兵。为了取水方便,丁奉命人在祠前畈中挖了一口大水井,并打造了七块宽大的青石铺路于此,于是有了后来的“ 印七畈”之名。
印山东侧有白驹咀,西面有黑驹咀,北面有小驹咀,此三处应是丁奉的养马之地。赤壁之战时,为了便于战时挑送马匹,这三处地方分别为不同类型马匹的分开养集地。后人根据三处养马的颜色与性状,将其地名分别命为白驹咀、黑驹咀、小驹咀。白马主要供部队军官骑用,白驹咀是养白马之地,故而得名。这里面向大岩湖,湖畔绿草如茵,湖面波光鳞鳞,正是养马的理想场所。黑马主要供骑兵使用,黑驹咀面临西沟湖,集中养黑马。小马崽则集中养在小驹咀,这里南靠印山,北依长江。
印山的西侧为西沟湖,这里依山傍水,是鱼米之乡,应是丁奉的储粮之地。其地又名为“粮仓”,后改为西沟,今已并入印山。此处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,均距古战场赤壁和古陆口很近,便于运输粮草。陆逊和吕蒙驻军陆口,命令的下达,粮草的运输,部队的调配,均十分方便。因此,自三国时起,印山这块宝地已被历史打上了浓浓的烙印。
█ “印山”一名的历史沿革
“印山”三国时名印山,到明朝时称为“官山”因为明朝时尹氏家族出了十二个进士,多数在朝廷任职,印山的最高峰石子岭是当时朝廷的地理坐标,尹氏出过这么多官员,因此就叫“官山”。此名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前,解放后改名为“长新”,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。自一九八六年起,又回归历史叫“印山”。
█ “康丰源”与“印山”
“印山”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丰饶的物产资源,又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,理应向世人展示它的独特风姿,让世人领略它别样的风采。于是,“康丰源”应时就势,选址于此,携一批有识之士,立志保护山水,传承文化,面向未来,建设印山,让这里成为人们向往的“世外桃源”。
印山,这是一块沉积了近两千年历史文化的静土,是一块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,更无工业污染的静土,是大自然赐与我们的一座天然别墅。有我们、你们、他们这一群热血儿女的修复、开发和保护,我们有理由相信:在不久的的将来,印山将和康丰源儿女们一道,敞开她的怀抱,以崭新的姿态,笑迎四海宾朋、八方来客,留给大家没有的“印山印象”!
上一篇:“园区风貌”——康丰源生态园区航拍图
下一篇:【感恩母亲节】小时候的味道——最忆母亲熬鸡汤